注意姿勢 向媽媽手說拜拜

2012032814:01

▲(圖3)

▲(圖5)

▲(圖4)

▲(圖2)

▲(握拇指向下扳,圖1)

32歲的王小姐最近升格當媽媽,然而,兒子才出生3個多月,她卻得了「媽媽手」,雙手拇指側、手腕,無論是擠奶、抱小孩、洗衣服、擰毛巾,只要一個小動作,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劇痛。

她認為,已經盡量少做很多事情了,膏藥也貼了,但卻未見改善,該怎麼辦?

「媽媽手」是手部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因為過度使用、重複性動作和不當施力,造成肌腱與腱鞘發炎。

典型的症狀在拇指側手腕處會有明顯的腫脹和壓痛點,肌腱使力時(例如拇指翹起,用力比個讚)、或者伸展時(握拇指向下扳,如圖1)都會引發疼痛。

由於日常生活中的活動,尤其在抱嬰兒、餵奶時,很難避免用到它,因此,問題常反反覆覆,無法根治。

◎針對這類的患者有以下的建議:

●預防勝於治療

隨時留意手腕是否常處於過度伸展、拇指過度外展的姿勢,左手掌撐住嬰兒頭部(圖2)、右手拿奶瓶是常見錯誤姿勢。持續太久,都會讓肌腱過度使用而發炎,可以善用枕頭做支撐,或伸展手臂取代手腕的動作(圖3)。

另外,在抱起小孩時,盡可能五指併攏,手掌、手腕成一水平,避免用虎口及大拇指直接承受重量。

●急性疼痛期,盡可能讓手適度休息,建議可至復健科訂做副木(圖4),除了可以將手腕和拇指固定在適當的位置,還可以避免手部過度的活動。

●如果病程到了慢性期(平時不痛,只有動它或壓了才會痛),可以泡熱水,如圖1的姿勢做輕度伸展。另外,為了促進局部循環、降低沾黏,以達到組織復原,可以在痛點部位的肌腱,做深度橫向按摩,猶如撥吉他的弦一般,在可以忍受的疼痛範圍做2到3分鐘(圖5)。

如果症狀仍無法緩解,可尋求專業做局部注射、使用消炎藥物或物理治療。(作者為衛生署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)